父可敌国 第621
正所谓积毁销骨、三人成虎,哪怕是朱老板也不能免俗,不自觉的便把云南往糜烂里想。才会有那么大的火气……
但当面见到自家老六,听他一摆活,朱老板就知道自己多虑了……
知子莫若父,他明白老六是知道轻重的,就算老六这番话里有些文过饰非的成分,但毫无疑问,云南的情况要比自己预想的好的多,至少远未到糜烂的地步……
别的都是虚的,这才是最重要的。
“那就权且照你们俩的意思来吧。出了问题唯你们是问!”朱老板还是一贯的雷厉风行,马上便吩咐太子:“老大,那就先令各地暂缓动员……”
“是……”太子刚要应下,朱桢却出言阻拦道:
“别介,父皇,还得继续动员啊!要是让思伦发知道大军不来了,他就不会孤注一掷了!”老六赶忙阻拦道。
“那也不能全国陪你俩演戏啊!”朱元璋没好气道:“你当再动员二十万大军到云南,是件容易事吗?”
“确实,要是没那个必要,就不要兴师动众了。”太子深以为然,他这阵子为了二次动员的事儿,头发都白了几根。
“当然有必要了!”朱桢却坚持道:
“军事上的考虑是一方面,但更重要的还是人口方面,云南的汉人还是太少了,不到土人的十分之一,局面才会不稳定啊。”
说着他嘿嘿一笑道,“父皇,大哥,帮帮忙啦,多多益善嘛……也不用动员多少军队,再给云南几十万老百姓就行。”
“几十万老百姓?听听这口气有多大!”朱元璋哂笑一声道:“去年留下的三十万人你安顿好了吗?少在这贪多嚼不烂!”
“还真安顿好了!”提起这茬,朱桢登时眉飞色舞道:“父皇当儿臣在云南闹呢?我可是下了全部功夫在这上头的!”
于是他便让太监将自己带来的超大号云南地图打开,现场给皇帝和太子讲解起云南这两年来的成就——
“首先,我们疏通了自湖广、四川、广西的三条入滇通道,两年间新开重修道路累积六千三百里,而且都是高标准的!并按照父皇的旨意设立了车马驿和急递铺!现在入滇已经不再是难比登天!”
“下一步,我们将集中力量,修整云南境内的道路。今年各府之间已经有官道相通了。明年这时候,各州之间就能官道互通了;到后年,各县就能全部通上官道了!到时候,云南非但跟内地联系更加方便,全省都有路网相通!”
“而且我们自永宁至大理,每六十里设一堡,置军屯田,兼令往来递送,以代驿传。如今云南的二十三卫八御十八所分布驻屯在全省各个要害之地,已经形成了千屯遍列的壮观景象!”朱桢指着地图上密布的红色道路,和密密麻麻的蓝色的驻屯点,无比自豪道:
“如今的云南,到处在开荒,到处在修路,到处在练兵,到处在筑城,一片热火朝天,欣欣向荣,早就不是当初的蛮荒景象了!”
“当初的云南尚且能轻松容纳三十万汉人,如今经过全体军民两年的不懈努力,怎么可能比当初还不如?别说三十万,就是后面再加个零,也能容得下!”朱桢悍然宣称道。
肥水难流不人田
朱老板和太子被老六亮瞎眼的成绩单,惊的半天说不出话来。甚至有些难以置信……
当然主要是朱老板有被骗妄想症:“不是说云南山高林密,毒虫遍地,瘴疠横生吗?咋从你小子嘴里说出来,就跟人间天堂似的?”
“父皇说的一点没错,云南就像从前的江南湖广岭南一样,还没有被我们汉人改造好,事实上半数以上的居民都得过疟疾,就连儿臣也不例外……你看我都瘦了。”
“瘦了吗?”皇帝和太子面面相觑,唯独这点还真看不出来。
“这大脸盘子,咋感觉更圆了呢?随谁呀这是……”朱老板肆无忌惮的评价道。
朱标忍不住看了看父皇的脸,圆的跟个糯米团子似的……
“好吧,这不是重点……”朱元璋心虚的摸了摸脸,岔开话题道:“你也出过疟疾?是怎么好的?”
“是五哥妙手回春,他不光治好了儿臣的疟疾,整个云南也因为他不再谈虐色变了。”
自夸之余,朱桢不忘了捎带上亲爱的五哥,当然以周王的功劳怎么夸都不为过。“他的皇医寺军医院,就是全体军民的保护神!”
“嗯,老五不错的。”朱元璋高兴的点点头:“这几年,但凡种了痘的,一个出天花的都没有,这小子确实有两把刷子!”
“何止两把刷子?”朱桢正色道:“五哥是真正的妙手仁心,他看到在西南边疆,当地风俗落后,卫生条件差,传染病和各种疾病肆虐流行,而各族百姓普遍缺医少药,于是,就组织皇医寺和军医院的大夫,编写了药方廉价、方便实用的《袖珍方》分发下去,不知救了多少屯田军民和当地土人的命。”
“他还编写了本《救荒本草》,用图画的形式向移民介绍哪些当地的野菜可以食用,如何安全食用,是云南军民能顺利的度过最艰难的头一年,最大的幕后功臣。”
“还真是……”朱元璋闻言感慨道:“要是当年也有这样一部书,兴许咱家里,就能多活下来几口人了……”
说着沉声吩咐道:“老大,草诏嘉奖老五,并让他把那个《袖珍方》,还有《救荒本草》推广到全国。”
“是,父皇。”太子笑着应下。
“那云南的事情,就先按照你们两个的意思办吧。”这下朱元璋也就基本放心了。
“就是有一条,给咱记住,不露脸不要紧,但不能再把屁股蛋子露出来了!”
“哎哎,儿臣记住了。”朱桢赶紧点头,又试探着问道:
“另外,儿臣上次说的那个事儿,父皇考虑的怎么样了?”
“你是说以外云南为试点,实授藩王,封邑勋贵?”朱元璋淡淡问道。
“对。”朱桢点点头。这件事他跟兄长们反复讨论过,也基本征得了大哥的首肯,但跟父皇提的时候非常慎重,还是借着上回朱老板派他去云南救火,头一次提。
因为事情太过敏感,父子俩之后也没有在书信中提过一个字,所以朱桢只有见了面,才能问明父皇的态度。
“实授藩王嘛,这倒问题不大,本来咱就是打算把你们兄弟实封到边疆,让你们替你大哥戍守四方的。”朱元璋沉吟片刻道:
“但给勋贵实封这码子事,咱一直想不清对错。”
大明目前的公侯爵位,只是一个代表崇高身份,可以领取丰厚俸禄的荣誉头衔,跟土地和人口没有任何的关系。
而朱桢想要在外云南试点的,是古代那种国君将土地,包括土地上的人口,赏赐给有功之臣的方法——
封邑功臣必须效忠君主,并承担纳税和在战时提供兵员的义务;同时享有对采邑中百姓的管辖权,并有权对采邑课征租税。
毫无疑问,这对臣子来说,绝对是最有吸引力的奖励。谁不希望拥有一块可以传之子孙后代的封地?绝对会激励他们建功立业的。
但问题是这套封邑制度的后果,春秋战国的历史已经展示的明明白白了。朱老板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变成东周天子,更不希望将来哪个封臣做大,给他老朱家来个取而代之。
所以对朱桢的提议,他一直不置可否。
“父皇担心的无非就是重蹈周朝覆辙,但儿臣以为大可不必。”朱桢对老贼的心思一清二楚,沉声劝说道:
“一来,大明的情况与周朝截然不同。当时受